“美麗機電”這兩年
測試圖紙放在手邊不遠處。
烏東德電站地下廠房GIS室,調試團隊正圍在控制柜旁。電腦屏幕上,一行行代碼編譯成一條條指令,傳入CPU處理器。
幾秒后,反饋傳來:沒有問題。
“調試流程差不多有成千上萬個,流程圖也已經有10個版本,目前還在優化當中。”現場工程師介紹道。不遠處,是整齊美觀的GIS設備。
這里是“美麗機電”工作場景一角。
從GIS室出發,記者跟隨工作人員,走訪了烏東德水電站左右岸地下電站廠房、集控室等工作場所,探究“美麗機電”的奧秘。
“你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
GIS又稱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是發電系統“最后一扇閘門”,負責將高壓電外送至電網。數米開外,十幾臺控制柜并行排列,如同GIS的“大腦”。
遍覽烏東德水電站,這樣的控制柜有數百臺,類型不一、功能各異,統稱“盤柜”。
打開盤柜,我們與“美麗機電”初次相遇。
這是一套企業級的設備制造和施工質量指導標準,始于機電,卻不止于機電。除了對盤柜的安裝、布線加以規定,它還包含了管路(油水氣)、閥門、接頭、橋架、電纜等公共系統的設計及施工規范,涉及到與機電相關的廠房裝修、管路搭建等各方面,目的是打造更為友好與更具美感的工業美學規范。
“美麗機電”是三峽集團標準體系的新成員。
上世紀90年代,三峽左岸電站建設期間,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三峽集團前身)制定了《三峽水輪發電機組安裝標準》,填補了國內70萬千瓦水電機組安裝標準的空白。經過多年的發展完善,“三峽標準”涵蓋機電設計、安裝、運行的方方面面。
但“美麗機電”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聚焦點從核心技術轉到了工業美學上。比如:我們很少抬頭去看的管道區域,水、油、氣管道縱向延伸,橫向交錯,在空間上延伸、分割、展開,冷峻的“水泥畫布”上,整齊的管線繪于其上,帶來立體空間感。
三峽集團三峽機電公司科技管理部是“美麗機電”的主要起草部門,編撰該系列標準主要難度是避免“紙上談兵”。為此,參編各專業人員基于電站實際情況,借鑒了百余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技術管理規程等文件,濃縮成124頁的圖文標準。
翻開標準,嚴謹的字母與數字代替了約略表述,如M100Y100指代“大紅色”;實操方式附有指導,如“電纜綁扎高度一致、方向一致、間距一致”。
這不只是精益求精,而是脫胎于實實在在的工藝質量痛點。
以往電站投產初期,機組和其他設備運行穩定。但三五年后,盤柜接口端子和信號線出現松動,相關信號出現異常,對檢修人員的考驗才開始。這就像是給病人做體檢,很多原因都可能會導致同一個癥狀。
隨著三峽集團巨型電站水電裝機容量的不斷攀升,涉及到的機組、一二次系統、公共輔助系統規模相應增大,技術要求更為復雜。各個系統能滿足功能性指標已屬不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相較于提升“顏值”,建設期更注重的是技術和效率。
怎么提升各系統設備的可靠性?在保證可靠性的前提下,怎么有效提高“顏值”?
三峽集團確立的“建管結合,無縫交接”管理模式成為“美麗機電”的保證。烏東德電站建設伊始,長江電力運維人員便參與到前期機組招標與合同執行、安裝監理、現場調試等工程建設全過程中,通過豐富的運維經驗,協助三峽機電公司進行質量控制。
建設期間,在烏東德施工區大黨建工作平臺上,來自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黨組織高度凝聚。各方發揮優勢,共商難題,通過主題黨日等活動,協調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各種問題。
一場多方合作下,人力、物力在烏東德俱備。
“我們拉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閆海橋舉起手電筒,照向房頂。
光圈中,六條管道賽道般筆直,架在以2.5米為間隔的吊架上。管道上方,電纜在約20厘米高的扁平封裝體中向遠方延伸。
閆海橋來自三峽機電公司烏東德項目部,他對記者解釋道:“電纜橋架與水、油管路交匯處的設計和布置要特別細致,管道區域空間小、密度大,還要考慮跑冒滴漏,因此交錯方向、高低都需要反復權衡?!?/p>
“美麗機電”換來了檢修和運維的方便,但難點在于,如何在標準要求、成本控制、工期節點、工藝美學之間尋找平衡?這樣的問題在設備的設計、生產、安裝全過程中反復考驗著三峽機電公司的建設者。
最簡單的例子是,當設計圖與施工環境無法達成統一時,要么修改設計圖,要么切斷管路重新焊接。水電八局李大義參建過多個水電站,以往的經驗是,“閥門接哪兒算哪兒”。但在烏東德現場,曾創下一條管路上增加八條焊縫,只為一個閥門實現從管路右邊“彎道超車”的記錄。
面對施工方的“效率優先”,三峽機電公司現場管理人員要花更多時間進行現場監督協調。小到一根水管的高度,大到整個消防水系統的管線排布,都經歷過推倒重來的過程。
標準倒逼著業主、設計、施工與監理高度協同,緊密“綁”在一起。
南瑞集團公司是烏東德電站計算機監控系統的供貨商,也是主要盤柜供貨廠家之一,所生產盤柜的特點是空間小、排線密集、制作難度高。為滿足“美麗機電”企業標準對布線的工藝要求,盤柜屢次返工。標準沒有妥協的余地,破解的辦法就是主動溝通,把工藝質量要求堅持下去。
烏東德沒有直通昆明的火車,來自三峽集團長江電力烏東德電廠的黃天雄坐著大巴車盤著山路花4個多小時到昆明,再轉乘火車前往成都、南京,與廠家和三峽機電公司科技部、工程部共同參與聯合開發和設計討論。
三峽機電公司科技部自動化主管王宇庭作為三峽盤柜企業標準的主編,參與過三峽、溪洛渡、向家壩等電站計算機監控系統建設,他對南瑞計算機監控系統提出諸多改進意見。在王宇庭看來,與廠家的交流“更像是高手過招,拼的是智慧,比的是經驗”。在技術交流與管理的過程中,三峽經驗與三峽標準不斷被輸出、被強化、被豐富。
在“美麗機電”標準之下,每個零部件正被放置在更長的生產周期內進行考慮。比如說,如何避免運行N年后的盤柜出問題?在“美麗機電”框架下,人們不得不重新考慮設計、施工。
一年多的實踐下來,苦樂參半的經驗讓參建各方逐漸承認標準背后的趨勢——三峽集團正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蓬勃生長走向精耕細作的品牌打造,從細節出發,于深處生化,成了難走但必須走的路。
“我們提出‘美麗機電’,不僅僅是要展示產品的質量,更要展示一種工業的美感,展示中國工程師的素質和專業精神。想做到這些,不是建立一套制度,或者設定一個目標就可以。要把‘美麗機電’烙在每個建設者心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相信,今天走一步,明天再走一步,總有一天會實現。”三峽機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成平對“美麗機電”信心滿滿。
“我們不僅要發揮長項,還要補足短板”
時間回到2007年7月10日。
三峽右岸電站,由我國自主設計、制造的第一臺水輪發電機組并網發電?!度嗣袢請蟆吩u論道,幾代中國人用“中國造”巨型水電機組開發水能資源的夢想變為現實。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三峽工程建設以來,三十年風雨科技創新路,中國水電已向巨型水電機組“無人區”縱深拓荒。
可電站的安裝環境呢?
張成平曾參觀過一些國外的水電站,“盡管是幾十年前修建的,談不上‘奢華’,但看上去都整整齊齊、規規矩矩的”。
歐美市場對電站環境的重視始于上世紀20年代電力市場化改革,企業成本管控、效率提升成為重點,車間從設計到建設都得到了完善。而在中國,由于早期水電站的主要目標是快速推動工業生產,重技術、重效率的思維成為主流。
從“技術”到“美麗”,從“核心”到“外圍”,“三峽標準”的拓寬,是另一個“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故事。
標準化將為生產帶來便捷,向市場傳遞信心,但也意味著規矩漸成,靈活性必然要向穩定性讓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烏東德水電站推動“美麗機電”標準的共識在于其理念和愿景,而困難在于,這是一項需要落實落地的工作,需要各參建方付出耐心與時間的摸索。
圖紙設計是簡單的,設計與施工環境適配是復雜的;達到參數要求是簡單的,滿足多樣化需求是復雜的;可行可用是簡單的,“精品”“美麗”是復雜的;發揮長項是簡單的,補足短板卻是復雜的……突破核心技術像是邁臺階,逐級跨越;而對工業理念的追求更像是爬山坡,漸進卻無止境。
從這個角度來說,烏東德水電站邁出了重要一步,無論是參數還是經驗,都是寶貴的積累。
作為排頭兵,奔波于一線的烏東德建設者們重任在肩。他們既要有靠近現場的腳力、發現問題的眼力,還要有全運維周期的腦力:解讀“美麗”的理念與內涵,設計標準與參數,提出邊界與路徑,將環境友好落實落地,實現電站便捷與美觀。
“無論是專業知識學習,還是自我價值實現,對三峽機電人來說,烏東德都是一個很難得的平臺。我們需要通過這樣大的平臺,培養起一批人。三峽集團未來的事業發展,也需要有這樣的年輕人?!睆埑善秸f。
結? ? 語
進入地下電站廠房的一路上,峭壁與險坡交替。夾在川滇兩省的崇山峻嶺之間,烏東德建設者把自己比作“山頂洞人”。
從澆筑第一罐混凝土,到首批機組投產發電,人們每天都會經過一段盤山路,眼前彎又窄,遠方卻開闊無垠。
采訪已近尾聲,還剩最后一個問題。
“什么是‘美麗’?”
一陣遲疑。
“就是好看嘛?!遍Z海橋說。
“就是以人為本?!崩畲罅x說。
“我們都是理工科直男思維。你讓我們說這些,我們實在答不上來?!比龒{機電公司劉躍說。
什么是“美麗”?
他們或許未想到,自己才是答案。
從三峽到溪洛渡、向家壩,再到烏東德、白鶴灘,一代又一代三峽人沿著滾滾江水拾級而上,舍小顧大、扎根一線,從追趕、到跟隨、再到領跑,回應著中國水電市場的冷暖交替,見證著世界水電科技的大浪淘沙。
美麗機電,未來可期。(《中國三峽工程報》全媒體特約記者?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