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推力瓦,扛起九江抗洪的脊梁
信物名稱:
江西九江八賽樞紐工程新建泵組首批組件工具——推力瓦
信物年代:
2020年
信物印跡:
硬核作風守護長江安瀾
本網訊(向珊)在三峽工程博物館展廳內,陳列著一塊表面光滑的扇形金屬部件——推力瓦。它是江西九江八里湖-賽城湖控制樞紐工程(簡稱“八賽樞紐”)新建泵組的首批核心組件。在2020年那個暴雨不斷的夏天,它為60萬九江人民頂住了千鈞洪濤。
九江,襟江帶湖,水網密布。2020年7月,長江流域出現持續性降雨,九江市多個河湖水位全面超警。九江城區90%的來水,都通過八里湖、賽城湖匯入長江,八賽樞紐作為江西省最大的泵站樞紐工程、九江市最大的強排出口,其新建泵組的投運速度,直接決定著這座城市的安危。
抽排能力為39.6萬立方米/小時的八賽樞紐,可將九江城區的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這一能力依賴于5臺2000千瓦的泵組,而在水泵內部,推力瓦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承載高速運轉機組巨大軸向推力的核心部件。
“必須比鏡子還平!”時任現場調試總指揮兼運維負責人的趙高利回憶,推力瓦的現場加工和安裝質量要求十分苛刻:水平度要求控制在0.01毫米以內,安裝環境必須無塵,濕度要低于60%。
▲ “清風印記”展臺上的推力瓦 ?攝影:任賢
“別看它個頭不大,責任卻重于泰山。這塊小小的推力瓦,要承受高達200噸的軸向力。如果表面不夠平整光滑,或沾染絲毫塵埃,在高速運轉下,瓦溫一旦異常波動,整個機組就可能緊急停機,后果不堪設想。”
汛情就是命令。為了搶在洪峰前完成安裝調試,九江市三峽水環境公司采取了超常規措施——5臺機組同步展開安裝,現場最高峰聚集了60名精兵強將,每臺機組配備12人;橋機在軌道上穿梭不息,吊裝工序無縫銜接;更關鍵的是調試環節,“我們打破常規,一臺機組調試中發現的問題,其余4臺立即同步排查整改。”趙高利說。正是這種“并線作戰”方式,硬生生搶回了三分之二的寶貴時間。
48小時的調試,是一場與洪水的賽跑,更是一場意志的考驗。
7月2日深夜,調試條件已具備,沖刺開始。“外頭是瓢潑大雨,泵房里像蒸籠,但沒人后退一步。”據趙高利回憶,工作人員吃住在現場,不休不眠,雙眼熬紅了,衣服被汗水浸透了一遍又一遍。他們只想快一點、再快一點!
7月5日,剛剛完成機組調試的八賽樞紐直接投入防汛實戰,滿負荷抽排來水。在隨后的530多個小時里,機組穩定運行,無故障、零差錯,推力瓦溫峰谷差值精準控制在2℃以內,質量經受住了最嚴苛的實戰檢驗。最終,八賽樞紐累計抽排水量約2.55億立方米(相當于約18個杭州西湖),將兩湖水位降低了3米左右,為九江城區60萬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構筑了堅實的屏障。
一個月后,洪水退去。一面繡著“洪澇災害襲潯城 八賽樞紐顯神威”的錦旗,與一封發自九江市水利局的表揚信,同時送到了工程現場。信中提到:八賽樞紐實現了機組安裝、單臺調試、聯動調試、樞紐整體試運行一次成功,達到驗收標準,充分彰顯了“忠誠、干凈、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
如今,靜臥于三峽工程博物館里的那塊“退役”推力瓦,昭示著一個樸素的真理:作風建設從不是虛空的口號,而在于急難險重關頭頂得上去的具體行動。當這份硬核實干作風融入國家重器的每一顆螺絲釘,注入“為國擔當、為民造福”的精神血脈,三峽人便能踐行“人民至上”的誓言,牢牢守護江河安瀾。